李白,戰城南:「乃知兵者是兇器,聖人不得已而用之。」
曹松,己亥歲二首:「憑君莫話封侯事,一將功成萬骨枯。」
入伍之前,
我的想法,和這些武人口中的"迂儒"想法類似,
不喜和人競爭、比較,
戰爭是終極的破壞,是不祥的象徵,
是無腦缺心的殘害行為。
但是,入伍後兩週以來,聽了課程看了影片,
我感覺我的一些想法應該需要改變,
不是說被軍中的思想洗腦(軍中思想不夠深入)
而是一些我自己思考的感想。
戰爭有沒有正義的、神聖的戰爭?
其實應該是存在,
但並非一般歷史所記載的"聖戰"。
十字軍東征,打著收復聖城的口號,
只是一群侵略者,用自己的教義去殺人;
諸葛亮六出祁山,以光復漢朝王室為號招,
僅是把蜀國人民更推向水深火熱之中,
甚至賠入了許多良將賢相的性命。
這些以為自己目的而戰的戰爭,
只是侵略者自大狂妄的意識膨脹,
而導致部署喪命、人民受苦,
都不能算是「聖戰」。
我認為,所謂「聖戰」,
是在保衛自己的尊嚴、自主性,
為了抵禦侵略性的進逼威脅,所站出來的戰爭。
周公瑾赤壁之戰、虞允文采石之戰、戚繼光抗倭之戰、
大西庇阿(Cornelius Scipio)布匿戰爭、威靈頓(Wellington)滑鐵盧之役,
這些戰役雖然也是死傷無數,破壞慘烈,
但是若沒有這些戰爭,後果更不堪設想,
應可以說是聖戰的典型。
次者,
華盛頓(Washington)美國大革命、巴伊(Bailly)巴士底監獄之役、
黃興武昌起義、莫那魯道霧社事件等等,
即使戰爭是由這些軍事領導者所引發而出,
但是是為了抵抗無理的外族和腐敗的政府,
雖然引起的戰爭是否造成更多人民受苦,現在不得而知,
但仍應該可列為次級的聖戰。
戰爭,是最不得已的手段,最後的破壞行動,
所謂「聖人不得已而用之」,
因此,逃避戰爭也並非一個最好的心態方式,
在有些重要時刻,仍然還是要高舉聖戰之旗,
引臂高呼。
回到現代台灣,
如果美日等異民族侵略寶島,則聖戰是不可避免。
但是,目前首要假想敵都是中共,
這群和我們用一樣語言、讀一樣歷史的人民,
只是因為領導政府的不同,而導致現在的隔閡。
雖說集權是落後的觀念、民主是現代的主流,
但是仔細想想,台灣有因為民主,而得到較好的政府體系嗎?
台灣的聖戰,定義為何?由誰來定義?
所謂備戰而不引戰,
我們不要想著要侵略他人、超越他人,
但是也要保有避免被他人侵略的能力。
留言列表